中国文明网

www.wenming.cn 中央宣传部 中央文明办 主办
找到相关结果约7条 用时0.05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郑志会    中国文明网   2024.12.27 16:59:58
熟悉,对他的感情从感谢变成了信任、依赖,“志会,比亲人还亲。”  历经几度生死 他依然坚守初心  日复一日行走在人烟稀少的山路上,郑志会早已习惯了这种一人一车孤勇向前的日常。6年送药路,他经历过多次生死时刻。  2021年9月,台风“灿都”来势汹汹,郑志会冒雨送药上山。下山时在一处拐弯处遭遇山体滑坡,一块几十公斤...
http://www.wenming.cn/sbhr_pd/20241205/9b8888b54a18424cbc99dd5958245822/c.html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中国文明网   2024.12.16 10:59:57
格日乌苏嘎查生态环境恶劣,物资匮乏。取暖、做饭用的煤,要到300多公里外的地方拉运。17公里外的一口人工水井,成了一家人的主要水源,拉一趟水就得一天的时间。面对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饿狼围攻的紧张恐惧、人烟稀少的寂寞无助,尼玛没有退缩,而是以常人难以承受的负重与劳作,在荒漠戈壁上筑起了美好家园和精神高地。  当初同行的护边员逐渐选择了离开。尼玛和母亲、儿子达成了共识...
http://www.wenming.cn/wmzthc/20241216/c1a8cce4488442b2a7bc2ac110f115fe/c.html

张万红    中国文明网   2024.10.14 12:16:32
渠近10万公里,用他的坚守和奉献,确保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周边农田的灌溉。 坚守岗位 无怨无悔 1986年4月,26岁的张万红来到地势险峻、人烟稀少的六十七团水管所洪海沟龙口工作,这里距离最近居住区六十七团一连9公里,每日与他相伴的是野生动物和寂静的山谷,晚上除了风声几乎听不到什么声音。 张万红清晰地记得第一天上班时的情景,四月份的帐篷外雪花漫...
http://www.wenming.cn/sbhr_pd/20240911/d55373b4f85b4fecb50cd61768ba461e/c.html

王冕    中国文明网   2024.06.11 15:34:50
他第一次献血时,还在部队服役,那时候,虽然不知道无偿献血对于助力生命的深层次意义,但是他知道,有很多人急于用血,自己应该救人于危难。自2003年起,王冕一直在坚持无偿献血。 早在捐献造血干细胞人数稀少的18年前,王冕就成为了捐献志愿者。“如果和别人配型成功,能挽救他人生命,我一定去!”王冕坚定地说,成为志愿者的那一天就意味着一场约定的开始,答应的事儿就一定要做到! “一花独放”纵然欣喜,“满园花...
http://www.wenming.cn/sbhr_pd/20240510/c47789beba2a4dc386681bf8dfcb5faf/c.html

张海山    中国文明网   2024.03.13 15:58:10
sp; 张海山收藏报纸简直是着了迷。2007年冬季,他听一位朋友说平凉西郊有一位卖旅游纪念品的摊贩有他找了很久的老报纸。得知这一消息后,张海山先后4次冒着严寒往返十多里路,终于找到卖主,买回20多份全国存量稀少的《救亡情报》。这份报纸对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有珍贵的意义,张海山如获至宝。为了得到报道解放兰州、平凉的报纸,他多次写信联系,从外省报友那里花费近万元,先后买回《人民日报》和《察哈尔日报》等20多种报纸...
http://www.wenming.cn/sbhr_pd/20240227/2248cdb5bd2e4df5bbb32660b3e29211/c.html

46年,育种是他的全部    中国文明网   2024.02.26 09:48:18
2020年,陈定全通过申请让“王家贡米”1号和2号种子随“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升入太空,并在6月完成播种,10月完成收割。 2021年,陈定全又与中国农科院协作,在土壤微量元素资源稀少的条件下,率先采用生物技术攻关,生产出富硒等微量元素达到国家标准的“王家贡米”,提升了“王家贡米”品质品味。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家贡米”品种培育成果显著,多个新品种都已进入区域试验阶段,先后斩获“国家地...
http://www.wenming.cn/sbhr_pd/20240223/cf6ab04f1c8e431a8a3f43ff7a147127/c.html

独守石窟33年,他想找个接班人    中国文明网   2023.10.30 10:07:51
游客介绍太平寺摩崖石窟。图片来源:光明图片 虽然算不上石窟专家,但是守山的几十年,王水平也在日常中越发体会到眼前这片石窟的宝贵之处。“这群石刻中有咱们国家现存很稀少的东西。”王水平说,前些日子有外地的专家为了修复唐朝时期的线刻石雕,专门赶到这里临摹研究,“因为类似石刻现存的极少,他们来这儿看完回去才完成了修复。” 每每遇到类似的事情,...
http://www.wenming.cn/sbhr_pd/20231030/cd949755ee1e473b95838364fede767a/c.html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我要链接|人才招聘|版权声明|联盟网站|文明邮箱|旧版回顾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央文明办主办

新华通讯社协办  新华网承办

中国文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144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