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www.wenming.cn 中央宣传部 中央文明办 主办
您要找的是不是:昌邑  常益  昌亿  
找到相关结果约9条 用时0.096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李振德    中国文明网   2025.06.21 10:14:31
他还通过一封封饱含深情的书信、一次次温暖贴心的电话,传递着无微不至的关怀。在他的关爱与鼓励下,两个孩子从小学一路拼搏到大学。如今,他们已陆续踏上工作岗位,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却始终没有忘记“李爸爸”,常以电话传递问候与感恩。此外,他资助的两位困难老人,也分别于2022年、2023年安然离世,享年80岁和81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们被温暖与关怀紧紧环绕,带着这份人间大爱,平静而满足地走完了圆满的晚年。&em...
http://www.wenming.cn/sbhr_pd/20250603/208005c8069040e09e3350e4d5e27065/c.html

刻有“永是勇士”的铜鸡心 | 云鉴馆藏    中国文明网   2024.08.08 11:29:02
第一批学生。该校的国文教师李少仙跟郭纲琳等进步同学讲革命的道理,讲李大钊的革命活动,介绍俄国的革命情况,被怀疑是共产党。1928年5月,校方借故解聘了李少仙。郭纲琳父亲得知女儿在校的激进行为,也十分恼火,常以要其辍学来要挟。于是郭纲琳决心离开家庭,外出求知,寻找出路。1929年春,郭纲琳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高中部)。1931年秋进入大学部。1933年前后,郭纲琳历任共青团江苏省委内部交通、共青团无锡中心县委书记及共青...
http://www.wenming.cn/zg/20240808/a441d74b98f5424d967ff2ae9383034f/c.html

好好学习 |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从六尺巷感受中国“和文化”的源远流长    中国文明网   2024.10.20 10:41:26
le="text-align: justify;">  “让墙”,体现了张英谦和礼让,感动了邻人见贤思齐。六尺巷巷道两端,有两块后人所立牌坊,一块,刻着“礼让”;一块,题有“懿德流芳”。据说,此后的桐城民间,每遇纷争,常以一句“让他三尺又何妨”而冰释。  今天,行走在桐城市大街小巷,街头巷尾、社区楼宇,生动的漫画、“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句比比皆是;翻开孩子们的书本,也有六尺巷...
http://www.wenming.cn/sxll/20241020/5e994358faf3479386980ebeabecfa78/c.html

让节气文化滋养现代生活    中国文明网   2024.09.12 19:55:13
抹思念亲人与家乡的色彩。 《赤壁赋》云:“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七月既望”,正是白露前。后世仰慕东坡放达的怀抱,常以绘画表现赤壁之游,自宋以来都有相关作品。 白露节气与农业生产和生活习俗紧密相关。农谚里说,“白露白茫茫,谷子满田黄”,我国民间一直有“收清露”的习俗……每逢白露,我们就会重温这些民俗民谚、诗文典...
http://www.wenming.cn/wmpl_pd/20240912/b4104b2793f8482cb6d05ef4a5f41f06/c.html

七夕文化的古今嬗变    中国文明网   2024.08.09 21:13:10
乞巧、喜蛛应巧;还有拜织女、魁星星辰以期圆满愿望的……  浪漫七夕 不只有情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描述,这是文献中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随着时代发展,穿针乞巧、投针验巧、拜织女、吃巧果、接露水等习俗渐渐丰富了“乞巧”的形式和内容。  相较于崇尚...
http://www.wenming.cn/wmdjr_299/20240809/d4bc50717bd74e15a05aa6c1c4d9b04c/c.html

七夕节的起源    中国文明网   2024.08.07 11:06:07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
http://www.wenming.cn/wmdjr_299/20240807/1c3c1e3b1df748d4bb95f0e21abd1293/c.html

七夕习俗:投针验巧    中国文明网   2024.08.07 14:42:50
  “七做一回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日...
http://www.wenming.cn/wmdjr_299/20240807/686eb6ae72854bb7a4f59997d0c52afe/c.html

见义勇为 其德不孤    中国文明网   2024.07.04 17:03:57
苏州市为在“6·24”持刀伤人事件中挺身而出阻止犯罪嫌疑人袭击妇女儿童而不幸离世的胡友平女士举行追思会,并授予其“苏州市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见义勇为者,常以平凡之躯行英雄之举。追思会上,亲友感怀间,胡友平的凡人壮举照彻人们心扉——她身板小,却敢于挺身面对高大狰狞的歹徒;她很怕疼,却在身受重伤时仍挣扎着要护住别人;她很温和,却横眉怒目勇斗歹徒而最终倒在血泊之...
http://www.wenming.cn/wmpl_pd/20240704/3c3241c3ceee44de87b6078cb8d1549a/c.html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中国文明网   2024.03.06 08:14:55
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就是破除“传统—现代”的抽象二元论。这种二元论,将传统理解为落后的、愚昧的、僵化的,将现代理解为进步的、文明的、发展的,认为传统必然阻碍现代化,实现现代化必须要否定传统。二元论还常以“传统—现代”两分法阐释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两者的差别被建构为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愚昧与文明之间的对立。破除“传统—现代”的抽象二元论,其直接意义在于科学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习...
http://www.wenming.cn/wmpl_pd/20240305/437b4c12750f400b9913a458553132ea/c.html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我要链接|人才招聘|版权声明|联盟网站|文明邮箱|旧版回顾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央文明办主办

新华通讯社协办  新华网承办

中国文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144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