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www.wenming.cn 中央宣传部 中央文明办 主办
找到相关结果约6条 用时0.056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人类文明繁荣发展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果    中国文明网   2024.12.11 10:02:59
时,思想文化领域的互动与交融,构成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历史图景。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印两大亚洲文明之间交流的华章,大量佛教经典被翻译成中文,使汉传佛教保留了大量重要的佛教宝藏。唐宋以来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传入中国,它们与本土宗教和平共处,营造出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16至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所塑造的中国形象成为这一时期欧洲人认识中国的起点,奠定了欧洲人勾画自己心目中“中国”的基础。18...
http://www.wenming.cn/wmpl_pd/20241210/93707b361d3d4b9d92a51c1fc3ab97ad/c.html

习近平: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中国文明网   2024.11.30 16:05:32
span> 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从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通过古丝绸之路的交流,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地中海文明以及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相继进入中国,与中华文明融合共生,实现本土化,从来没有产生过文明冲突和宗教战争。中华民族没有对外侵略的传统。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时率领的是当时世界最庞大的舰队,带去的是丝绸、茶叶和瓷器,而不是战争,沿...
http://www.wenming.cn/20241130/0d96ca06312c469ebe749648a7b44705/c.html

文明交融论——基于突出特性与价值立场的中华文明新主张    中国文明网   2024.10.12 14:28:55
文明都不能凌驾在其他文明之上,各文明之间应平等对话。  在现代国家治理中,文明交融论为多民族国家治理自身民族、族群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中华文明对待不同宗教、民族一贯坚持包容并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多个宗教在中国多元并存;在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兑现庄严承诺,确保“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在推进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文明交融论以文明“平等、交融、共生...
http://www.wenming.cn/zg/20241012/b930dd6deb9e4617a3e5dc2e3ba355b5/c.html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文明交融论》智库报告    中国文明网   2024.10.09 16:11:43
文明都不能凌驾在其他文明之上,各文明之间应平等对话。  在现代国家治理中,文明交融论为多民族国家治理自身民族、族群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中华文明对待不同宗教、民族一贯坚持包容并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多个宗教在中国多元并存;在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兑现庄严承诺,确保“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在推进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文明交融论以文明“平等、交融、共生...
http://www.wenming.cn/zg/20241009/db0866d2d5bb4d5aa33bf64f400d32d2/c.html

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中国文明网   2023.11.10 16:49:58
芳自赏、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而是在广泛深入的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美美与共。中华文明历经5000多年风雨沧桑而绵延不绝,不断发扬光大,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开放包容。从历史上看,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域外文化先后传入中国,同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交流、沟通与融合。进入近代,西方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开始激荡中国人的头脑,“西学东渐”让中华文化因不断吸纳新鲜的知识、新鲜的理...
http://www.wenming.cn/zg/20231110/a50bd9d91f1d4be8879d11fd2cd2e98c/c.html

(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⑨)文脉国脉紧相连——如何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中国文明网   2023.10.07 10:42:29
们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无论是东亚的中华文明还是南亚的古印度文明,无论是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还是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无论是欧洲的古希腊文明还是美洲的玛雅文明,无论是西方的基督教文明还是中东的伊斯兰文明……都是人类文明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世界是一个文明的百花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古人讲“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http://www.wenming.cn/sxll/20230928/fa507c45e8eb45a09c82e065c4ec6cbe/c.html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我要链接|人才招聘|版权声明|联盟网站|文明邮箱|旧版回顾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央文明办主办

新华通讯社协办  新华网承办

中国文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144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